close

如果我們不幸正是那脆弱的一環,該如何面對呢?

對小孩而言最大的的不安全感就是:大家不理我。 

因此他們對於初進入家庭之外的第二個人際圈-同學玩伴,極需要一種被肯定的認同感

例如:我跟大家一樣,我屬於這個群體。

 

作者:Eleanor.Estes

繪圖:Louis.Slobodkin

出版日期:1944

出版發行:維京國際股份有限公司

得獎紀錄:1945年紐伯瑞銀牌獎

汪妲.佩楚斯基(被霸凌者)

佩琪(霸凌者)

瑪德琳(簡稱瑪蒂)(旁觀者)

以第三人角度敍述,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一所中小學校園內發生的故事,

汪妲的特殊身份及沈默性格在學校內總是被忽略,偶然同學聊天中,

脫口而出讓大家驚呼的謊言,從此佩琪便常以汪妲為嘲弄對象而樂,

瑪蒂為了維持和佩琪的友誼,選擇了逃避良知。

一百件洋裝.jpg

故事說的是什麼?

{一百件洋裝}的故事源自艾蓮諾.艾斯提斯的童年記憶:一位貧苦的單親女孩每天都穿著同一件洋裝來上學,

但她郤堅稱自己有一百件洋裝,再加上她有個奇怪的波蘭名字,使得她成為同學們嘲弄的對象。

在懊悔和罪惡感的糾纏下,作者決定將這段往事訴諸文字。她運用細膩的筆調,探討女孩們在校園中的人際關係,

將一百件洋裝背後的意義,極富情感的表達出來。書中的女孩最後選擇原諒那些曾經惡意捉弄她的同學,

而且她也證明了她確實擁有一百件洋裝...那是一百張她自己畫的美麗衣裳。

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下,這部小說歷經了半個世紀,依然有感動人心的力量。

精彩片段:

以上錄音內容僅為分享;

若對書本內容有興趣者,可參考網頁下方連結,進行借閱或是購買。

導讀重點(摘錄自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李苑芳老師演講內容):

  • 書中的角色可能會讓孩子連結到班上某位同學,可能是角落安靜的A,也可能是最勇於發表意見的B,甚至是自己,以上都是孩子腦袋中的小宇宙,不要幫他做連結,讓他安全的投入在閱讀的氛圍中。
  •  
  • 文本中汪妲.佩楚斯基是波蘭人,在當時的時空背景種族問題明顯,如果孩子曾經聽過種族歧視的問題,你可以提及,若是沒有則不需解釋。
  •  
  • 汪妲在渴望友誼下而說謊。
  •  
  • 沒有肢體和語言攻擊也能算是霸凌嗎?P.34<佩琪會用極為謙恭有禮的語調問她,就好像是在和梅森老師或校長講話一樣。汪妲,她一邊說著一邊用肘輕輕推了推身旁的同伴,告訴我們,上次你說你的衣櫃裡掛了幾件洋裝?
  •  
  • 霸凌者常常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P.38~39<是她自己說有一百件洋裝的呀?每個人都知道那是個謊話,為什麼她要說謊呢?><反正,大家從來沒有把她弄哭過
  •  
  • 學校裡最優秀及受歡迎的學生一定不會犯錯嗎?
  •  
  • 老師應該會是最公平正直的人嗎?從第一章汪妲在教室內的座位安排可以明白,P.70汪妲父親的來信。
  •  
  • 旁觀者瑪蒂的內疚P.84~85,思考不是施暴者就沒有助長暴力行為嗎?本書的作者可能即是瑪蒂,在多年後仍然是盤旋心中的遺憾。
  •  
  • 文末汪妲寫信原諒了佩琪與瑪蒂,而我們該關注的是傷口還是原諒?
  •  
  • 正視傷口,在霸凌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後,我們怎麼輕易忽視?轉頭迎接自己的璀璨人生。
  •  
  • 書本的前半是中文,後半是英文並有附英文朗讀CD,如果對英文不熟悉建議先看完中文後再聽CD。
  •  

伴讀者的觀點:

讚富(小二生的父親):

這本書的故事是簡單的,但內涵卻無比沉重。

當我閱畢闔上書時,不禁思考一個社會的青少年若被這樣的作品所餵養,那這族群將會怎樣的被成就呢?

「…如果她再聽到有人因為長相或名字奇特而被取笑的話,她會出來主持公道,即使這代表著必須犧牲和佩琪的友誼…」

正義感是沉重的,多少次我們見到不義時,因害怕與同儕的決裂而選擇噤聲?因害怕遭受報復而選擇噤聲?

這樣的行為與社會化下,身為父母,我們又該如何為孩子們教導與示範?

「…她已經失去向汪妲彌補過錯的機會,現在她再也不要讓其他人不快樂了。」

自小到大我們又失去了多少彌補過錯的機會?我們還將失去多少次?同理心的種子隨著故事的鋪陳我相信是撒下了,

撒在自己的身上也撒在孩子的心上,但如何的澆沃與灌溉似乎更是身為父母的我們重要的課題。

時間無法停下更不能回頭,對於未能彌補的過錯,我們該怎麼面對內心的罪惡感?過去的自己找尋藉口,

但現在之後又該如何面對自己並教導自己的孩子?

或許我會說:「孩子,我錯了。我不知道他(她)會不會原諒,或許永遠也不會知道…」。

「瑪蒂…下了一個重要的結論。她今後絕對不再當個袖手旁觀、默不作聲的人。」

或許我會說:「孩子,我錯了。我不知道他(她)會不會原諒,或許永遠也不會知道…我會記得這一聲虧欠的道歉,

在我再遇到這樣的事時,試著鼓起勇氣站出來。不論站出來後說了甚麼或結果如何,

我希望自己往後不再為了這件事而感到悲傷。」。


子雲(小三生的母親):

媽媽總愛問的“讀書心得” 


有書評說,這本書是關於霸凌和說謊。 


在給孩子們朗讀的過程中,我試圖回憶自己的童年,希望產生代入感,讓我更能夠體會故事中幽微的情感。 


每一年北方寒冷的冬天,作為一般工薪階層的女兒,也只有一件看起來好看的保暖大衣外套,

要連續穿兩三個星期才能夠換洗,所以就必須努力地保持乾淨,抱持的心念似乎和希望努力考進年級前十名一樣的強

烈。 如同主角汪妲,僅管只有一件藍色洋裝,整潔乾淨還是可以被自我掌握的,不是嗎! 


我努力地通過自己的生命經驗,希望能夠啟發孩子從這個故事中受益。這也是“為愛朗讀”的初衷。 


我囉裡囉嗦地試圖引導孩子,不管面對怎樣的困頓,都要如同故事中的汪妲一樣,保護好自己的心境,

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先努力做到自己可以掌控的,而自己無力改變的則慢慢來,不著急.......

我趕快的加入一句"柳暗花明又一村"當做收尾。


故事讀完後,想著,“孩子們,讓我們來一起領悟這個故事涵義吧.......”,真的只是爸媽的一廂情願!

孩子們似乎瞬間從故事中抽離,轉向自己的歡樂了。 
 

媽媽總是有辦法! 我還是抓住一個可乘之機,問了正在讀小三年級的哥哥,如果你來選擇故事中的角色,

你希望自己是故事中的誰?   哥哥說我選瑪蒂。 


我對於哥哥做出的選擇頗感驚訝。 


為什麼不是選擇成為那個生活優渥的佩琪?是因為孩子們的內心有著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的真實嗎?

還是因為被教導“友善是正確的,而恃強凌弱是不好的”結果? 

為什麼孩子不選擇成為在故事最後得到繪畫冠軍的汪妲? 


成為瑪蒂或者佩琪,可能都不是很艱難,和大家是“一夥人”,沒有被排擠在外,即便拿“冠軍”來交換,

孩子們還是不願意的。 無奈,我不是一個兒童心理分析師,實在無法參透哥哥選擇背後的想法,

也沒有辦法剖析孩子們內心的小秘密。 如果我們有幸不是那脆弱的一環,而正確的選擇應該是旁觀者、參與者、

還是………….加諸者呢? 如果我們不幸,恰是那脆弱的一環,改如何面對呢? 


忽然想到向日葵!面朝陽光,不卑不亢。 


一百件洋裝便是汪妲的太陽。 

孩子,你心中的陽光是什麼呢? 


貓頭鷹親子協會李苑芳老師:內容摘錄自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李苑芳老師臉書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leighann.lee.92?fref=nf

裡面被霸凌的孩子在[無預警]下,扯了個大謊:[我的衣櫥裡有一百件洋裝。]

因為這個謊言,成為這個每天穿著同一件洋裝來上學的女孩被霸凌的原由。

在文本中,讀者看到這個[謊言]來自[孤獨][需要友誼],更近距離的跟我們探討要如何來看[謊言]這件事!

 

只是,這本書在最後安排一個橋段,這不禁讓人思考,到底作者想要讓人凝視的是[霸凌]對人的傷害?

還是歌頌[原諒]的胸襟?

我想的是:之前丁教授曾經在課堂上,跟我們分享他去柏林參觀猶太人被屠殺的紀念館時,

看到掛在上面的一排文字(我不記得真切的內文),內文大概是:為了要避免這件事重演,

因此我們將一切展示在大家的眼前。

所以,身為大人的我們,在導讀此書時,到底是要將焦點放在[霸凌]之上;

還是,要在強調被霸凌者偉大的[原諒]了傷害他的人?才有機會止息此事的重演? 


爸媽可以一起想:

如果你的孩子是故事中的汪妲,陷在同學的霸凌欺負中,你會怎麼協助孩子?

如果你的孩子是故事中的佩琪,作為父母會告訴孩子什麼呢?

你的孩子聽了故事後,也會寧願當故事中的瑪蒂嗎?

 

孩子的成長如果注定是一種離別,那麼在我們尚且與孩子同行的時光裡,珍惜每一天吧!

每天為愛朗讀一段文字,即便孩子長大後已經不記得當初的故事,但是他一定會記得與你相依偎聽你娓娓道來的美好。

買書連結:
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374233

新北市圖書館借閱:

http://webpac.tphcc.gov.tw/toread/opac/bibliographic_view/373374

 

arrow
arrow

    Viv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